可靠性增长常用于复杂系统的设计,一旦设计出原型,就会对该原型进行检测,以识别并纠正失效模式。当发生失效时,将识别失效模式,同时对设计进行更改;如果更改有效,则可以防止该失效模式再次发生。修复原型并继续检验,直到发生下一次失效。随着越来越多的失效模式浮出水面并得到解决,将有望提高以平均失效间隔时间衡量的原型可靠性。
在许多情况下,可靠性增长计划包含多个检验阶段。构建原型后,通常会有一个验证阶段,用以确定原型是否能够满足性能需求。完成验证阶段后即可进入开发测试阶段,在此阶段,将对原型进行完善,以满足或超过性能需求。完成开发阶段后即可进入操作检验阶段,此阶段将构建一个与生产环境相同的系统。在操作检验阶段中,将会检验制造过程的各个细节,并进行最终定型。此时,通常会假定持续失效率将保持不变。
解决失效模式所采用的策略是对检验阶段进行划分的另一个因素。在检验期间,可以通过纠正措施轻松解决某些失效模式。在某一检验阶段期间,某些失效模式可能较难解决或不切实际。这些失效模式的纠正措施可能会有所延迟,以便在检验阶段结束时的纠正措施期内实施这些措施。
这些策略决策往往会导致需要根据主动检验的几个阶段来构建可靠性增长计划,每个阶段之后都会留出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会暂停正式检验并实施主要设计更改。通常情况下,在指定阶段中,某些失效模式会通过纠正措施加以解决,而这些纠正措施旨在提高检验阶段的可靠性。在主动检验阶段的纠正措施期间,某些修复计划通常也会延迟执行。如果成功的话,这些纠正措施期间将会形成可靠性更高的新设计。启动下一个检验阶段后,将对重新设计的系统进行其他失效模式的检验。注意,纠正措施可能会引入新的失效模式,因此将会继续进行实施纠正措施及延迟其他纠正措施的过程。当达到可靠性目标和其他性能目标时,该过程即可宣告结束。
可靠性增长通常是可靠性设计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一个迭代设计开发过程,包括:失效模式检测、根因识别、已识别问题的反馈、根据失效模式的根因进行重新设计、实施重新设计以及通过重新检验和迭代过程验证重新设计的有效性。


更多精彩: 免费发布信息网 http://www.zhelice.com/